最近,有乘客反映,为家里老人打车时,遭遇诸多不顺,司机看到老人花白的头发,直接取消订单;或是谎称堵车拖延时间,甚至说出事故来不了。而从司机的角度,也有不少人表示不太愿意接老人的单。这一现象背后,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问题?又该如何破解老人打车难的困局呢?
我们先来看看老人们的遭遇。南京 80 多岁的周云霞老人,坐着电动轮椅在路边打车,等了一个多小时,没有一位出租车司机愿意搭载。即便没有轮椅,打车对她来说也绝非易事,常常在门口等上三刻钟到半个小时,过往的出租车就是不停。为了能让司机搭载,她甚至哀求司机,拉着车门请求帮忙,可司机还是一脚油门开走了。
同样,在河北秦皇岛,84 岁的马文远老人拄着双拐独自打车去医院,在路边等了快三个小时,多数司机看到后直接拒绝停车。这些老人的经历并非个例,在全国各地,还有许多老人面临着类似的困境。
为什么司机会对老人 “敬而远之” 呢?综合来看,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。
从风险层面考虑,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,行动不便,反应迟缓。在行车过程中,一旦遇到紧急刹车等情况,老年人自我保护能力欠缺,更容易受伤,而司机则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经营风险。例如,有的司机担心急刹车时,老人因惯性碰撞受伤,自己难辞其咎。
在沟通方面,部分老年人口齿不清,表达能力下降,有时难以清晰地向司机说明目的地,这让司机在行驶过程中容易兜圈子,耽误时间和精力。
经济因素也不可忽视,很多老人打车的路线往往是家和医院之间,路程较短,司机只能收取起步价,相比跑长途订单,利润较低。而且,一些老人对价格比较敏感,还可能会与司机在车钱上产生争执,这也让司机觉得麻烦。
另外,随着打车软件的普及,司机通过线上平台能接到更多订单,他们更倾向于按照软件规划的路线去接送乘客,对于路边招手的老人,尤其是在有其他线上订单可选的情况下,就不太愿意停车搭载了。
老人打车难这一问题,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觑。对于老人自身而言,出行不便严重限制了他们的生活半径。他们可能因为打不到车,无法按时去医院看病、复查,影响身体健康;不能自由地出门与老友相聚,导致社交圈子变窄,精神上也会感到孤独和失落。从社会层面看,这反映出我们社会在适老化服务方面存在不足。老年人作为社会的重要群体,他们的出行需求无法得到满足,这与我们倡导的关爱老人、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相悖。同时,也凸显了数字时代下,老年人面临的 “数字鸿沟” 问题愈发严峻。
为了解决这一难题,社会各界也在积极行动。政府部门方面,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印发通知,加快推广应用 95128 约车服务电话号码,旨在更好地便利老年人打车出行。这一举措让老人通过电话就能叫车,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因不会使用打车软件而面临的困境。
企业也在不断探索适老化服务。各大打车软件纷纷推出针对老年用户的功能,如助老打车、电话叫车等,还推出了字号更大、页面更简单的老年版 APP。
上海市强生出租车公司成立了一支重点为老人提供服务的“银发车队”,组织专门为老年乘客服务的司机队伍,公司不向司机收取份子钱,在保障服务质量的同时,也为司机提供了稳定的收益预期。
老人打车难,打的不只是一辆车,更是社会对老年人关爱、社会责任的体现。
配资知识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