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,让我们一起聆听重庆市大足区昌州小学(以下简称“昌州小学”)6位校级骨干工作室成员——昌州小学校长蒋静、昌州小学副校长蓝华娟、昌州小学语文教师梁琴、昌州小学语文教师欧小玲、昌州小学美术教师吴丹、昌州小学英语教师陈亚的教育故事,感受他们的教育情怀。
\n他们中,既有从教30年、见证教育变迁的资深教育者,也有扎根讲台8年、充满活力的青年教师。自加入校级骨干工作室以来,他们始终以“共研、共学、共进”为目标,在工作室的平台上交流经验、研磨课堂、深耕教研,既实现了个人专业能力的突破,也助力团队共同成长。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,他们始终怀揣对教育的赤诚与热爱,用不同的教育理念、相同的责任担当,守护学生成长,诠释着昌州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坚守与追求。
\n上游教育:今年是你从事教师行业的第几个年头?加入校级骨干工作室多久了?
\n蒋静:我从事教师行业到今年已经有30个年头了,加入昌州小学校级骨干工作室已经有2年了。
\n蓝华娟:我从事教师行业已有18年了,加入昌州小学校级骨干工作室已有2年。
\n梁琴:今年是我进入教师行业的第八个年头,加入校级骨干工作室已经2年。
\n欧小玲:今年是我从事教师行业的第28个年头,加入校级骨干工作室已经2年。
\n吴丹:今年是我踏上三尺讲台的第12个年头,加入校级骨干工作室也已有2年。
\n陈亚:今年是我从事教师行业的第12个年头,加入校级骨干工作室已经有2年了。
\n上游教育:最初为何选择成为一名教师?
\n蒋静:选择当一名教师,是源于妈妈对我的影响,我的妈妈也是老师,她在乡村小学从教35年,对我的影响很大。我在学校出生,在学校长大,对校园和孩子有一种割舍不下的情感。和老师以及孩子们在一起让我内心充满力量,仿佛有使不完的劲。
\n蓝华娟:在进入重庆师范大学后,我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位重要的导师,他是我的小数教法老师。至今,我还清晰地记得当初他教我们写教案和实际试教时的苛刻和严厉,正是他的高标准要求,让我还未真正踏入教育行业就对教师产生了崇高的敬意,并立志要做一名好老师。
\n梁琴:我在大学选择师范专业起初是考虑专业的实用性和就业方向。实习时,孩子们的天真热情和纯粹信任打动了我。毕业后,我果断参加了教师公招考试,成为一名教师。
\n欧小玲:最初选择成为教师,一方面是父母的期望,另一方面是因为自己上学时遇到过几位特别温暖的语文老师,他们用文字和故事点亮了我的成长。我当时就想着,“如果能成为这样的人就好了”。所以,填报志愿时毫不犹豫选了师范专业。
\n吴丹:我想成为一名教师是源于一份“魔法情结”。小时候我的美术老师总拿着一支画笔在我歪歪扭扭的画上添上几笔,瞬间让拙作变得妙趣横生。那时,我就觉得这画笔能变魔法。后来填报志愿时,想都没想就选了美术教育专业,也想拿着画笔,给孩子们的童年添点“魔法”。
\n陈亚:上学时遇到了特别棒的英语老师,她让我觉得英语是一门很有趣的语言。我希望自己能成为这样的人,把这份对英语的热爱传递给更多孩子。
\n上游教育:工作室采取了哪些举措助力你的成长?你自己又取得了哪些进步或成效?
\n蒋静:我们骨干教师工作室成立两年多了,核心意义其实是“搭台子、聚力量、促成长”。学校的骨干教师是教学和教研的中坚力量,工作室就是把这些力量拧成一股绳,既让骨干们有地方交流经验、碰撞思路,也能通过他们带动更多年轻教师一起进步,让学生享受到更优质的课堂。
\n这些年工作室的举措也很实在,比如开展“师徒结对”,每个骨干带2-3名年轻教师,从备课、评课到课题研究都手把手带。另外,还会定期组织教研沙龙,围绕“怎么让低年级课堂更生动”“如何在作业设计里减负担增实效”这些实际问题,让大家带着案例来讨论,最后形成能落地的方案。说到底,就是让“骨干”的价值从“个人优秀”变成“团队共进”。
\n蓝华娟:加入工作室之后,学校对我的专业发展格外关注,帮助我加入了重庆市小学数学康世刚名师工作室,使我能够在更高的平台学习,提升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。今年的重庆市第十二届小学数学优质课竞赛中,我执教的《小数的初步认识》获得一等奖,并得到行内教研员以及老师们的好评。
\n梁琴:工作室给了我很多专业成长的助力,其中赛课和磨课这两项活动,对我来说是“推着我往前走”的关键。作为青年教师,一开始站在赛课讲台上漏洞百出,但工作室的前辈们陪着我一遍遍磨课。磨课过程里,我不仅把书本上的教育理论变成了课堂上的实际操作,更学会了“站在学生角度想问题”。
\n而参与别人的磨课团队时,我又从“参与者”变成“观察者”:看课时,会不自觉对照自己的课堂找不足;提建议时,逼着自己深入思考“为什么这么设计,还能怎么优化”。这两种角色切换,让我从被动接受经验变成主动钻研教学,现在设计课时,能更精准地抓住学情,评课也能看到更深层的逻辑,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进步。
\n欧小玲:加入工作室后,在一系列助力下,我的成长突飞猛进。工作室常组织跨年级教研,同课异构、集体备课中不同教师对课文的多元处理方式,如“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”,彻底打开了我的教学思路。跟随前辈参与课题研究,从选题、设计到数据整理,我逐步学会将教学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,真正践行了“问渠那得清如许?为有源头活水来”的教研理念。我还多次获荐参与市区级培训与赛课观摩,接触到“大单元教学”“任务群设计”等前沿理念,打破单篇教学局限。同时,目睹各地教师对教材的深度挖掘,更让我跳出“经验主义”舒适圈,深谙“学然后知不足,教然后知困”的道理。
\n吴丹:加入工作室后,我真切感受到了“一群人走得更远”的力量。我们有定期的集体备课会,围绕“核心素养下的美术课堂”研磨教学方案。工作室还会邀请非遗传承人、教研员来做专题讲座,从儿童心理学到数字美术技术等,帮助我们跳出“经验主义”的舒适区。
\n这些举措带来的成长是看得见的。以前总觉得美术课就是教技法、评作品,现在更懂得“以美育人”的深意。美术教会孩子的不只是绘画,更是用心灵与世界对话。这几年,我带的学生在市级、区级、校级美术比赛中多次获奖,更重要的是,越来越多的孩子会在日记本里画下心情,在手抄报里展现奇思妙想。这种对美的主动追求,比任何奖项都让我欣慰。
\n陈亚:工作室定期组织集体备课、示范课和研讨活动,还引领我们做学科课题。这些活动让我能从其他教师那里学到很多实用的教学方法,比如如何把游戏融入小学英语课堂,让低年级孩子更专注。
\n上游教育:对工作室未来的发展规划,你有什么期待?
\n蒋静:未来最核心的期待,是让工作室成为“能出成果、能育新人”的平台。一方面希望能把这几年的教研经验梳理成更系统的东西,比如针对咱们学校学生特点的“课堂教学模式”“作业设计指南”,让年轻教师能直接用、用得好。另一方面也想多带几支青年骨干队伍,3—5年内培养出一批能独当一面的市级骨干教师。
\n蓝华娟:我期望工作室能够一如既往地重视老师们的专业发展,并鼓励和支持老师们做专业功底扎实的好老师。同时,创造更多的平台和活动,让老师们用实际行动践行教育家精神。
\n吴丹:对于工作室的未来,我期待它能成为“美育研究的宝地”“教师成长的助推器”。希望我们能进一步整合资源,让孩子们的美术学习不再局限于课本和教室;也希望能开发更多融合性课程,让美育真正融入孩子的全面成长。
\n上游教育:你在教学过程中,秉持着怎样的教育理念?
\n蓝华娟:我们教育的每一个孩子不仅是祖国的花朵,更是一个家庭美好未来的希望,所以我坚持做母亲般的老师,用真诚和善良对待孩子们学习路上的每一个错误,用放大镜去欣赏孩子们的点滴进步,做孩子们成长路上的领路人。
\n梁琴:我的教育理念是,教育不只是教知识,而是培养孩子成长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和闪光点,课堂不该是标准化生产的地方,而该是个包容的空间,让他们敢说错话、敢试错,既能学会课本里的知识,也能慢慢找到自己的价值。
\n欧小玲:我的教育理念是让语文成为学生的精神养分。这不只是教他们认字、读书、写作文,更是通过课文里的故事、文字里的情感,让他们学会感受生活、理解世界,慢慢成为一个内心丰盈的人。
\n吴丹:12年的实践让我沉淀出一句话:让每个孩子都成为自己的艺术家。我始终相信,美术不是培养画得像的工匠,而是守护每个孩子独有的艺术感知力。
\n陈亚:我秉持的教育理念是让每个孩子在轻松的氛围里爱上英语,敢说英语。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,兴趣和自信心比背多少单词、记多少语法更重要。
\n上游教育:教师节来临,你有什么想对自己或者同行们说的话?
\n蒋静:我想说,守住讲台的温度,也记得给自己留份从容。我们每天面对学生,课堂上的耐心、课后的牵挂,都是讲台该有的温度。这份温度能让学生感受到被爱,也能让我们自己在琐碎的工作里找到价值。最后想对同行们说一句:教师节快乐。我们在平凡的讲台上站一天,就认真陪学生走一天,这份平凡里的坚持,本身就很了不起。
\n梁琴:想对自己说,别忘了刚踏上讲台时的初心,哪怕日常琐碎再多,也别丢了对教学的琢磨和对孩子的耐心。我们在孩子们面前的一举一动,都在悄悄影响着一个个年轻的生命。和孩子们一起慢慢成长,未来可期。
\n欧小玲:教师节快到了,想对自己说,28年了,还能在课堂上和孩子们一起为一篇课文笑、为一个故事感动,真好,我要继续保持这份对教学的热爱。也想对同行们说——咱们每天做的看似平凡的事,其实都在悄悄影响着一个个年轻的生命,辛苦但值得,祝大家节日快乐!
\n陈亚:我想对同行们也对自己说:教书育人路虽忙,却总有小确幸暖心头,教师节快乐。(资讯)
\n整理/扶明月
配资知识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