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长安的荔枝》是一部聚焦普通人物的古装剧,改编自马伯庸的同名小说。故事灵感来源于那句经典诗句“一骑红尘妃子笑,无人知是荔枝来”,大家都知道杨贵妃特别爱吃荔枝,但当时的长安并不产荔枝,那么这荔枝究竟是怎么运来的呢?剧中通过细致描绘李善德运送荔枝的过程,不仅展示了艰难险阻,还让他在途中感受到了百姓的疾苦,引发观众共鸣。
起初,《长安的荔枝》前十集的口碑还不错,可到了第十集之后,很多观众逐渐流失,对李善德如何送荔枝也不再关心了。究其原因,大致可以归结为三方面。
第一,改编失衡,剧情拖沓且注水严重。
展开剩余76%原著里,李善德有个妻子,妻子是他运送荔枝的最大精神支柱,赋予了他坚定的动力和深刻的家庭情感。但剧版却让妻子早早去世,改成了他这个鳏夫独自带娃的设定。这样一来,角色动机被削弱,失去了原著中通过家庭视角展现时代悲剧的厚重感。
剧中新增的郑平安朝堂斗争线占了太多篇幅,但这条线与运荔枝的主线联系不大,频繁的切换打断了叙事节奏,让观众难以保持情绪集中,原本紧张刺激的主线反而被稀释了。
此外,还有一些毫无意义的“注水”剧情,像“刺史斗鸡”“为鸡办葬礼”这样冗长又无聊的段落,不仅拖慢了节奏,还让人感觉荒诞无趣。明明运送荔枝是三天内完成五千里急行的生死时速,紧张感才刚建立,就被这些搞笑戏码打断,十分煞风景。
第二,情感线过于单薄,缺乏感染力。
妻子去世后,剧集试图用“郎舅CP”和女性配角来填补感情空白,但缺少细致铺垫和真实情感流露。女儿袖儿变成了符号化的存在,既然李善德那么疼爱她,为什么又要把她独自留在长安?而胡商阿弥塔的表演平平,颜值也不讨喜,难以引起观众兴趣。更别提剧中突然冒出来喜欢李善德的“荔枝姑娘”,让人摸不着头脑,感觉莫名其妙。
第三,主角光环过于明显,缺少真实挣扎。
李善德刚到长安时孤立无援,面对艰难任务,表现得坚定坚韧。但到了岭南后,事情却变得顺风顺水:他需要钱,胡商主动帮忙;需要荔枝,竟然找到了愿意免费提供的荔枝园主人;需要骑手,刺史府和朋友们纷纷帮忙调派。整个人像是“想要什么来什么”,缺乏应有的挫折感和挑战。
理想中的李善德应该是个聪明、善于谋划的人,遇不到的东西自己能想办法争取。可剧中他更多靠别人帮忙,连荔枝运输的方法也不是他自己琢磨出来的,而是从一个小女孩那里得到灵感,显得主角能力有些单薄。
除此之外,剧中的女性角色普遍缺乏亮点,形象平淡,容易让人产生“脸盲”感,也降低了整体的吸引力。
总结来说,一部优秀的电视剧,必须有能够牢牢抓住观众眼球的亮点,吸引他们一直追下去。《长安的荔枝》的题材本来挺新颖,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,但因剧情节奏拖沓、掺杂大量无关情节,观众的耐心被不断消磨。原著小说才7万字,剧集却硬生生被拉长成35集,这种过度扩展让本应紧凑的主线显得松散无力,难免让人失望。
发布于:江西省配资知识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